曾靠生產鋼管年收入上千萬元的劉根強,2014年成立了河北天昊瑞工機械設備公司,進軍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制造業。短短一年間,企業不僅研發出機器人焊接通用變位機,打破了國外壟斷,而且還成為機器人研發生產和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劉根強為何轉型?又是如何轉型發展的?
市場低迷,只有轉型才有出路
2003年,霸州的劉根強在信安鎮成立了鑫雅達軋鋼制管公司,開始生產鋼管。
經過幾年發展,企業頗具規模,年產鋼管3.6萬噸。市場行情最好時,一噸鋼管能賣到5000多元,年收入上千萬元。
然而,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市場行情急轉直下。
“一開始每噸鋼管售價跌50元,后來又跌了100元、200元……原以為這次也會像以前一樣,跌了還會再漲,誰知卻暴跌不止。”劉根強說,“到后來,每噸鋼管只能賣到2000多元,半年下來,就賠了1000多萬元。”
眼看賠得支撐不住了,劉根強只好忍痛賣掉了所有軋鋼機。“一臺臺十幾萬元的軋鋼機,就像賣廢鐵一樣賣掉了,賠了400多萬哪!”劉根強心疼不已。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必須轉型發展。”在市場極度低迷的巨大壓力下,2014年初,劉根強痛下決心,關了企業。
“生產了好多年鋼管,一下子關了,真不知道干點啥。”劉根強一時陷入了彷徨。經過反復思考,他決定振作精神,尋求新的發展商機。
劉根強隔三岔五到北京、上海等地參觀大型國際機械展會。展會上,焊接、打磨等各種國外進口的工業機器人,讓劉根強眼前一亮。一位專家向他介紹:“機器換人是現代工業生產的大方向,特別是隨著我國制造業不斷提檔升級,人力成本不斷增長,急需大量的機器人,打造‘無人車間’。工業機器人廣泛應用于汽車、金屬制品、家具制造等領域,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就像看到了曙光,劉根強開始密集地在安徽等地知名工業機器人企業進行調研。經過認真分析,他發現了一個市場縫隙:國內一些企業只是單一生產焊接機器人,卻很少生產可以焊接更精準機器人的輔助系統——焊接變位機。
“變位機能讓工件準確達到加工位置,實現自動精準焊接。”一位專家介紹,國外大的機器人制造公司,為了壟斷技術、賺取高額利潤,生產的機器人都配備了自己的變位機,而不能使用其他品牌的變位機。
“就瞄準這個空當,研發生產機器人焊接變位機!”劉根強找到了主攻方向。
2014年8月,他籌資3000多萬元,成立了河北天昊瑞工機械設備公司,正式進軍工業機器人行業。
從研發變位機,到機器人研發生產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對劉根強來說,工業機器人行業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高科技領域,一切都只能從零開始。
沒有技術團隊,他就高薪聘請國內多名高級機械工程師擔任技術顧問,并招聘了18名具有豐富專業機械開發和生產制造經驗的工程師。
沒有成功經驗,他就花巨資買來3臺國外最先進的機器人,進行重點解剖和研究。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改革,再試驗、再改革,他們終于研發出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機器人焊接通用變位機。
“我們研制的變位機是通用型的,可以與不同類型的焊接機器人實現配套,而且焊接精度達到了國外先進產品的同等水平,打破了國外對此類產品多年的壟斷。”公司機械工程師徐超說,“更重要的是,公司還能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式研發生產,完成機器人重要控制系統的編程,提供機器人焊接智能自動化生產線。”
“去年我們從天昊瑞工公司定制了一套400多萬元的通用汽車副車架機器人焊接生產線,焊接機器人雖然是從日本進口的,但變位機卻是天昊瑞工公司研發的,而且焊接精度達到了與進口變位機一樣的水準,成本卻節省了600多萬元。”山東康泰集團業務經理康義開說。
成功自主研發出變位機之后,劉根強并未止步,又相繼研發出搬運、打磨、噴涂、激光切割等適用于不同行業的機器人,將業務由汽車制造逐步擴大到造船、金屬制品、家具制造等領域,成為集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為一體的機器人研發生產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天昊瑞工公司為霸州三鑫制管公司專門設計了機器人生產線,使三鑫公司的生產人員由300多人降至20人。“生產流程中所有的下料、焊接、搬運等工位,都配備了機器人,不僅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和成本。”徐超說。
近日,在天昊瑞工公司2000平方米的研發車間,我們看到6個不同型號的六軸機器人一字排開。
“這些機器人可用來搬運、打磨、進行三維切割,其核心控制程序全由我們自己編寫,使用者只需輕點鼠標,就能實現各種要求。”徐超邊演示邊介紹。
“9月底,我們研發的多功能、多用途機器人已實現批量生產。未來,企業還要上市,謀求更大發展。”劉根強對企業的轉型發展充滿信心。(記者袁川 孫占穩 通訊員徐巍 樊江)
來源:河北日報
版權所有: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京ICP備:0508042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0622號
技術支持:北京信諾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