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沈陽11月11日電 (記者 朱明宇)中國東北地區經濟體量最大省份遼寧的經濟2015年跌入谷底,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僅為2.7%,居全國末位。為應對困境,遼寧裝備制造業借“一帶一路”契機參與國際合作,打造海外裝備產業的“中國樣本”。
遼寧素有“東方魯爾”的美譽,是中國最重要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遼寧進出口商品居首位的均為機電產品,其中出口額達924.8億元(人民幣,下同)。這意味著,被稱為“國之重器”的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經濟振興的關鍵所在。
2015年10月30日,一趟滿載汽車零部件和機械設備的班列從遼寧沈陽首發,終點為德國漢堡。該趟“沈滿歐”班列將保持每周一班的運行頻率,架起遼寧和歐洲之間的橋梁。位于沈陽的寶馬工廠總投資300億元,擁有全球先進環保的整車工廠、發動機工廠以及德國本土以外唯一的研發中心。
這是遼寧裝備制造業尋求國際合作的一個縮影。經過60余年的發展,遼寧目前有120余萬人從事制造業,在機械設備、海洋工程、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全國領先。
據遼寧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對經濟增速墊底的壓力,遼寧在中國率先出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方案。包括設立合作產業投資基金、組建“走出去”企業聯盟、培育合作龍頭企業等。以此塑造出國際合作的“中國樣本”,成為遼寧經濟增長新引擎。
截至2015年8月,遼寧裝備產業海外業務銷售收入逾90億元,居中國行業排名的首位。目前,遼寧正在推進建設印尼鎳鐵綜合產業園、哈薩克斯坦工業園、蒙古國霍特工業園、羅馬尼亞工業園等6個境外工業園區。
遼寧一批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也意識到,裝備業的國際合作需要從產品輸出演變為產業輸出,紛紛將視線投向海外。特變電工股份在印度投資2億美元建設世界領先的綠色能源產業園;遠大集團設立了32個海外分公司;北方重工集團在哈薩克斯坦、巴西等國家承接一批逾10億元的電力工程項目。
對于國際合作的未來發展,遼寧方向清晰:2020年工業化水平要達到“中國制造2025”的階段目標,裝備制造業對外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重點行業出口規模翻一番,建設20個境外產能合作示范基地,實現技術、資本、產品輸出并舉。
不久前在沈陽舉行的“經濟新常態下的東北振興論壇”上,與會者普遍看好遼寧裝備制造業的“向外路徑”。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快在東北設立自貿區,建設對接周邊國家的交通大通道,支持設立境外產業園區。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王寶民表示,遼寧目前面臨穩增長、促轉型的雙重壓力,但經濟下行期也是機遇期。遼寧裝備制造業有獨特優勢,應該偏重向高端化轉型,而這一過程離不開國際產能合作,借鑒其成功經驗,謀求技術創新從而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未來可期。(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所有: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京ICP備:0508042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0622號
技術支持:北京信諾誠